文章访问量:

成长锦囊

心理健康教育

成长锦囊
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 心理健康教育    成长锦囊   

【家校共育】如何发现孩子的心理需求?

孩子在大学阶段的成长,不仅关乎学业,更关乎心理的健康发展。事实上,许多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、人际关系或未来规划时,可能会产生焦虑、迷茫甚至抑郁情绪,但他们往往不会主动向家人倾诉。如何敏锐地察觉孩子的心理需求,及时给予支持?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。

一、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 

孩子的心理状态往往会通过情绪和行为表现出来,家长可以通过以下细节进行观察:  

✅ 情绪波动明显  

- 原本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,或容易发脾气。  

- 电话/视频时语气低落,回避深入交流。  

✅ 生活习惯改变  

- 睡眠异常(失眠或嗜睡)。  

- 食欲骤减或暴饮暴食。  

- 对以往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。  

✅ 学业和社交变化  

- 频繁请假、逃课,成绩突然下滑。  

- 回避朋友,减少社交活动。  

(小提示: 这些变化如果持续2周以上,可能需要特别关注。)  

 二、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

很多家长发现孩子状态不对,但一开口就问“你怎么了?”“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?”,反而让孩子更不愿意表达。试试这些沟通技巧:  

 1. 用倾听代替质问  

❌ “你为什么总是不开心?”  

✅ “最近感觉你有点累,想聊聊吗?”  

 2. 避免评判,多表达支持  

❌ “这点小事有什么好难过的?”  

✅ “我理解你现在可能不太好受,需要我做什么吗?”  

 3. 通过日常话题建立信任  

- 聊聊校园生活、朋友、兴趣爱好,而不仅仅是成绩和就业。  

- 分享自己年轻时的类似经历,拉近距离。  

 三、关注孩子的“求救信号”  

有时,孩子不会直接说“我不开心”,但会通过一些方式传递信号,比如:  

隐晦的表达  

- “活着真没意思。”  

- “我觉得自己很失败。”  

社交媒体动态 

- 发布消极、孤独的文字或图片。  

- 突然清空朋友圈或更换黑色头像。  

身体不适却查不出原因  

- 经常头痛、胃痛,可能是心理压力的躯体化表现。  

(重要: 如果孩子有自伤、自杀倾向的言论或行为,务必立即寻求专业帮助!)  

四、家长可以怎么做?  

  1. 定期关心,但不施加压力  

- 每周保持1-2次轻松的通话,避免“查岗式”追问。  

  2. 鼓励孩子利用学校资源  

- 如果孩子情绪困扰较大,建议他们预约学校心理咨询。  

告诉他们:“寻求帮助是勇敢的表现,不是软弱。”  

  3. 必要时联系辅导员或心理老师  

- 如果发现孩子状态异常,可以委婉询问:“要不要我和你的老师聊聊,看看怎么帮你?” 

孩子的心理健康就像一棵幼苗,需要阳光的照耀、雨露的滋润,更需要我们共同的守护与陪伴。家长的细心观察、耐心倾听和温暖回应,就是孩子最坚实的安全感来源。 当他们知道,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家永远是温暖的港湾,他们就有了面对挑战的勇气。

如果您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有任何疑问,或发现孩子需要专业心理支持,请随时联系学校心理辅导中心。让我们携手同行,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!

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与理解中,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!

文 | 廖青

审 | 何金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