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你说,现在真的好那个。大家都爱用很简单的话来交流了,谁懂。
有时候真羡慕那些还能写一大段话的人,好家伙,我直接一个好家伙,真6。
不是,用几个字就能说完的事情,说那么多东西干嘛?
啥?总是用简化了的语言说话,对大脑不好?对心理情绪也不好?
这有啥不好的,我真是。为啥要把话说那么复杂?
一、经常使用简化的语言,会限制大脑发展
无法进行长文和复杂阅读,没有耐心和能力去理解慢节奏的电影或深奥的剧情,又或者是总不知道自己为何不开心,没办法更深入、更根待和解决问题,感觉自己记性变差....
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这些困难,都有可能和越来越简化的语言使用习惯相关。
为什么呢?
当我们使用复杂语言的时候,相关脑区会被同时激活,比如 ——
布洛卡区:负责语言生成和语法处理
威尔尼克区:负责语言理解和意义提取
前额叶皮层:参与逻辑思维、推理和计划
海马体:在记忆形成和整合中起关键作用
详细的语言表达,可以帮助我们将复杂的概念保存在工作记忆中进行加工,从而产生清晰的、经得起推敲的观点。而简化的语言容易破坏这一过程,导致模糊和表层化的思考。
换句话说,工作记忆就像一块砧板,使用详细的语言表达,就像往砧板摆放丰富的食材,最终大脑这个「厨房」可以制作出更精美的菜式 —— 即我们对事物的深度、有效学习与思考。
而简化的语言则只足够把食材的边角料摆放到砧板中,那么「厨房」最后也只能制作出一些浮于表面的边角料菜式来。
总之,过于依赖简化的语言,很可能会导致大脑的高阶认知功能因为缺乏锻炼而被削弱。
二、极简的语言,还限制了心智与认知的边界
除了生理影响之外,简化语言对一个人整体的心智水平、心理伤害也很大。
正如维特根斯坦说:「我语言的边界,就是我世界的边界。」语言不仅是表达思维的工具,还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。
一个人使用的语言过于简化和狭隘,其能看见的世界亦将如此。
首先,简化语言会阻碍我们清晰地看见、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。
有时候我们陷入无来由的低落、焦虑、紧张当中,其实都不是「无来由」的,只是我们缺失了描述和发掘来由的语言和思维。
当我们逐渐丧失看见自己真实情绪的途径,我们也将不可避免地丢失勾勒「自我」的能力。
很多人总说自己很普通、很平庸,如果要你用 1000 字以上的篇幅来进行自我陈述,你或许会发现你比你自己想象的要独特许多。
其次,简化语言将消灭我们探索和感知外部世界的多元视角。
从某个角度上来说,语言就是我们的另一双眼睛。我们用什么语言,就会看见什么样的世界,并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。
虽然还没有实证研究证实,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,简化的语言正在消灭许多用以描述世界的词汇,与此同时,很有可能,我们看待世界的更多视角也会随之消失。
人们眼中的世界将逐渐变得越来越扁平、同质、无聊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简化的语言可能与偏激的社会气氛有关
失去看待世界多元视角固然十分可惜,但更可怕的是,简化的语言还可能带我们去往一个更偏激、戾气更重的社会氛围里。
多元的丧失并不意味着和谐的「统一」,因为我们始终不可能所有人都秉持同一种观念和感受。
多元的丧失反而意味着撕裂和极端 —— 原本我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感知和自我行走世界,就像不同的人在一个广场中。而如今,我们被分入了几个队伍里互相对垒,广场变成了擂台。
同时,简化语言是大脑节省资源的产物,本质上是「启发式思维」(heuristic thinking)的表现形式 —— 即用简单的规则快速处理信息。
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忽略复杂情境的细节,使人更倾向于用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问题,或是只通过简化语言来传递情绪。
三、如何重新找回使用复杂语言的能力?
1.阅读
其实大家都知道读书是一个方法,它本质上是让人定时从简化的语言环境中抽离,重新回到有逻辑的、精细的语言使用语境中。
在这个过程里,我们得以跟着作者一起重新体验不同的思考过程和视野感知,并积累可被自己使用的语言工具。
读什么书都可以,小说、传记、百科书、散文集.....只要它是一本使用具体语言书写的书。
2.多问「为什么」
「为什么」可被用来探索自己的情绪,也可被用来探索自己对外界的感受。
比如,当你感到「烦死」的时候,可以默默问自己,为什么烦?它的源头是什么?当你对一件事情感到「好6」的时候,也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觉得它「6」,「6」在哪里。
这样做,本质上是把短句进行拓展,你不一定要把这些话都说出来,只在自己的大脑里进行这些思考也是可以的。
这种思考首先会让人重新获得使用丰富词汇进行描述的习惯,其次也会训练人的逻辑能力,并形成「反思性思维」。
3.学习一门新语
为什么学新语言有用?最简单粗暴的类比可以是:
一个工具用坏了,拿一个新的工具。我们有可能会因为对中文网络用语过于熟练、对汉字的精简大法过于精通,以至于要重新练习把话说具体,已经成为了一件很有门槛、很挑战习惯的事情。
那不如就学一门相对陌生的语言。你不了解这门语言有什么「玩法」,只能老老实实地学习它最原本、最传统的用法,这同时往往也是最有逻辑、最能调动人脑区的用法。
在学习的过程中,你同样可以找回与使用复杂中文用语时相近的思考过程和体验,拥有相近的视野广度。
最后,我们并不认为简化的语言没有意义。正如前文所言,它们能很好地传递情绪 —— 这是人交往中很重要的一件事。
同样,在某些瞬间,能有一些语言帮助自己简单明快地找到情绪出口,这也很重要。
更何况,生活在互联网时代,简短的语言显然更符合当下的传播规律,非要人们时时都把话说具体、说清楚,也实在太不切实际。
只是,我们的表达或许不该总是只有情绪,我们也不会只需要出口。
在生活中另外的一些时候,我们或许也许需要一些「入口」,能带我们通往那个被隐蔽起来的自我,去向那些更复杂的看待世界的角度和位置,去和不同人的灵魂、立场、苦衷共情。
那些稍微更具体的、更精细的语言,或许比简化了的语言,更适合充当这个「入口」的钥匙和道路。
(文/图 知我心理 审/何金星)